华盛顿 2007年4月20日 |
中国媒体对发生在其它国家,尤其是美国的负面新闻,从报道的量,报道的深度,到报道的时效,都是和报道发生在中国的灾害性新闻所无法比拟的。这次维吉尼亚理工学院发生学生开枪打死32人,然后自杀的惨剧,立即成为中国媒体关注的焦点。
一些中国网民敏锐的意识到,这一事件将为中国国务院明年公布的关于美国人权状况的白皮书提供一个绝好的材料。 中国政府授权中国国务院新闻办每年发表一份关于美国人权状况的白皮书。虽然美国和中国都发表人权报告,但两国人权报告的目的和内容却截然不同。
美国国务院最新的《2006年度各国人权报告》及《2006年度美国支持人权和民主的记录》的目的,正如美国国务卿赖斯女士所说的那样,希望“成为各国政府和社会获取信息的渠道,并激励所有为在全球实现和平及民主变革而继续奋斗的人”。
另外,美国国务院发表的人权报告和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人权白皮书在内容涵盖范围方面,也有较大的差异。美国国务院的年度人权报告包括国际上一系列系统地侵犯人权的国家。这些国家包括北韩、伊朗、缅甸、津巴布韦、古巴、中国、白俄罗斯和厄立特里亚、苏丹等国,不仅仅是针对中国。而中国的人权报告,只是针对美国一国人权。
一些研究中国新闻理论的学者指出,中国媒体在报道国内新闻的时候,有“报喜不报忧”的倾向,而中国发表的美国人权白皮书中,却陷入另一个极端,“只报忧,不报喜”。报告中不提美国人民能够享有的新闻自由,言论自由,选举自由等各种民主权利,而是连篇累牍例数美国社会中的一些负面新闻,其中校园暴力事件频繁以及校园枪击事件,就是中国官方发表的关于美国人权状况的白皮书中用浓墨重彩加以渲染的领域之一。
*中国媒体报道多 有论者以偏概全*
这次美国维吉尼亚理工学院发生学生开枪打死32名学生然后自杀的事件,在中国媒体上得到了充分的报道。《人民日报》发表了特别策划的专题报道“美国发生史上最惨重校园枪案”,对事件的发生和发展经过全程追踪。
人民网上刊登了前驻华盛顿首席记者任毓俊以其在美国多年的采访经验对这一事件进行的点评。他说:
“美国枪击案频繁发生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美国枪支泛滥。美国近几十年来一直有人呼吁说要禁止枪支,加强枪支管理,但是一直在议会通不 过。另一方面,美国青少年道德沦丧,经常三五句话之后,就拔枪相见。 所以美国成为世界上发生校园枪击案次数最多,死伤最为惨重的一个国家 。”
“美国青少年道德沦丧,经常三五句话之后,就拔枪相见”,这样高度概括的结论,出自曾经在美国呆过多年的中国第一大报前驻华盛顿首席记者之口,很容易让中国人民,特别是中国的青少年,对美国校园和青少年的状况产生误解和片面的看法。
一些观察家指出,拿这次美国维吉尼亚理工大学枪击案来分析,很难从凶手赵承熙的杀人事件得出美国青少年道德沦丧的结论。
*美国主流媒体没强调凶手国籍*
赵承熙是来自韩国首都首尔的移民学生,持大韩民国护照,在美国的身份是“可以合法在美国永久居住的外国人”,也就是平时所说的美国绿卡持有者。美国移民法把这类人界定为 Resident Alien, 即有居住权的外国人。
美国媒体在报道这起案件的时候,一般都交代了赵承熙是来自韩国的移民这样的背景,但大部分媒体同时也报道了赵承熙八岁就移民到美国,并具有永久居住 权。美国主流媒体没有并没有对凶手的国籍进行任何渲染,相反,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还客观地评论说,在美国的韩裔非常勤奋,他们重视教育,积极参 加教会等活动,为实现美国梦而努力。
美国媒体虽然对这次校园枪击事件进行了地毯式轰炸般的报道,但是美国的主流媒体并没有集中报道凶手来自哪一各国家,而是集中报道危急处理,枪击事件中出现的英雄,如何防范这类事件重演,以及这个事件重新引发了美国朝野对禁枪的热烈讨论。
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教授汤姆.普雷特于18日在该校亚洲研究所官方网站上刊登了题目为《潘基文也是韩国人》的评论,他说:“此次事件的遇难者并不是被韩国人杀害的,他们死在了9毫米口径手枪和零点22口径的手枪之下。”
普雷特教授还说:“不应该忘记,为给饱受内战煎熬的非洲苏丹带来和平而努力的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也是韩国人。”
*孤立的个案*
韩国朝鲜日报援引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高级官员菲利普.雷高的话说:“美国希望将此次事件当作个人事件低调处理。”从目前得到的情况来看,这名开枪杀人的青少年从买枪到杀人,蓄谋已久,一般专家认为他患有忧郁症等精神疾病,完全是一起孤立的个案。
*强国论坛不少留言被删*
为了调查中国普通民众对这起校园枪击事件的反映,记者阅读了中国号称是人气最旺,最能够反映民意的《人民日报》强国论坛。
记者发现,尽管很多中国民众对这个事件非常感兴趣,踊跃发言谈自己对这个事件的看法,但是由于他们的发言受到版主的控制,很多言论在网上出现不到几 分钟,就被版主删掉了。哪些言论能够贴到网上,哪些不能够贴到网上,从某种意义上说,反映出版主,也就是舆论控制者和信息把门人的政治倾向。
*有人信口歪曲美国政府反应*
强国论坛上发表了网名为“笔落风雨“的网民的文章。他说:“枪支泛滥、道德滑坡,犯罪日增,致使美 国校园悲剧层出不穷。就在美国政府使劲标榜、贩卖、推销其自由,不遗余力地指责他国人权的时候,一个个年轻的无辜的生命不断地倒在了冷酷刺耳的枪声之下! 对此,美国政府却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更是绝口不提!”
美国政府真的是“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绝口不提吗?”根据媒体报道,枪击事件发生之后,美国维吉尼亚州长立即赶到校园,协调危机处理。
维吉尼亚州警察,美国联邦调查局的特警,美国商务部烟、酒、火器局的特警,也都在最快的时间赶往现场,形成一个联邦,州和地市三级警方协调工作的局面。
美国总统布什也于翌日前往维吉尼亚理工大学的校园,参加了校园烛光守夜追思大会,并且发表了讲话。晚间的维吉尼亚理工大学,成了一片烛光的海洋。
华盛顿地区以至全美国的很多大学校园,都举行了烛光守夜写慰问卡等活动,向遇难者的亲属和朋友表示慰问。募捐活动也在全国展开。普通美国人民在自己的同胞患难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宽容,忍耐,祝福,盼望和同情,令人感动。
*赞扬屠杀言论存而未删*
任何一个只要道德和人性没有泯灭的人,都会对这一悲剧产生强烈的同情,然而,中国互联网上,居然出现没有被网站管理人员删除的为屠杀叫好的声音。
一位中国网民在强国论坛上发表评论说:“不就死了三十三个嘛,老夫感觉还是死的太少,和伊拉克每天的爆炸伤亡平民相比,那是上帝在报复美国人,替天行道啊。”
还有一位中国网民作了一首中国传统的旧体诗,发表在强国论坛上,以抒发他对这次美国校园悲剧的感怀。诗曰:“孩儿奔袭美利坚,手刃洋人三十三,敢教 西人齐洒泪,堪慰中东伊斯兰。世界各国多努力,奋勇杀敌争向前,回首向洋看世界,不辞马革裹尸还。”意思是杀得少,多杀几个才好。令人不寒而栗。
不知道用什么样的形容词能够形容这类网民的冷血心态。到底什么是道德滑坡,到底什么是人性沦丧,答案不是显而易见吗?
*美国媒体云集出事地点*
最后,再来对比一下中美媒体遇到突发性灾难事件时候的报道。首先看看美国媒体云集维吉尼亚小镇的盛况。
据《华盛顿邮报》报道,美国三大广播公司晚间新闻的主播都亲自前往维吉尼亚理工大学,进行现场报道和采访。在这里你能够看到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晚 间新闻的女主播恺蒂库瑞克的身影。美国国家广播公司NBC有将近一百名包括记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在内的庞大新闻采集团队。号称是美国第四大电视网的福克斯电 视网有70多人在现场。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也有一百多人在现场报道新闻。除了美国的新闻人员以外,还有来自包括韩国在内的世界各地的记者。
*新科技广开新闻路*
这次维吉尼亚理工大学校园枪击悲剧的报道方式,在新闻史上,揭开了采集新闻和报道新闻的新的一页。
一些研究媒体的专家注意到,在第一起枪击事件发生后的最初几个小时,信息是混乱的。人们获取新闻的方式,不是通过传统的广播、电视和报纸,而是通过 近年来方兴未艾的新科技提供的信息流通渠道。就连传统的伊妹儿都已经过时,取而代之的是网络即时通讯,手机短讯,通过个人博克网页发布的新闻,在大学互联 网论坛上发的帖子,用多功能手机录下的现场录像,数字照片,声音等等。
这些新兴的信息传播工具为第一手信息的及时迅速的传播提供了新的传播平台。甚至连很多专业媒体,例如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都充分利用了新的信息科 技,在报道中大量采用了学生用手机录下来的影像,以及学生在互联网上贴的帖子。警方和司法部门得益于大学生在互联网上提供的信息,了解案情的最新进展。
对比美国媒体报道灾害性事件的透明,我们手头上没有中国媒体报道类似校园枪击事件的资料,但是,从中国媒体在报道重大矿难事故的做法我们可以管中窥豹。
*中国媒体报道矿难限制重重*
中国发生重大矿难的时候,首先做的是封锁消息。中央主管新闻工作的部门甚至规定,只有官方的新华社和中央电视台这样直接受中央控制的媒体才被授权报道重大矿难事故。
和美国记者可以自由地对学生,教师,目击者,专家进行采访和访谈相比,采访中国矿难的记者受到重重的限制。
以辽宁省孙家湾阜新矿场瓦斯爆炸造成200多人死亡的矿难为例。矿难发生后,当局立即派武警封锁了煤矿的出口,并且荷枪实弹在矿场外戒备,不但外国记者不能前往现场采访,中国记者也不准进入矿难事故现场附近。
据台湾中央社报道,当时辽宁各大媒体的编辑部均接到辽宁省委宣传部的通知,不得自行报道矿难事故,所有的关于矿难的稿件,只能采用官方喉舌新华社提供的通稿。
*美国报道和评论灾祸很自由*
对比之下,在美国,没有任何一级政府,上到联邦政府,下到州政府和地方政府,没有任何一个官员,可以对媒体采访灾害性新闻事件做出限制。美国广大民 众不但能够通过媒体的报道,随着新闻事件的进程了解最新的情况,而且可以自由的表达自己的看法,甚至可以发表批评校方,批评警方,甚至批评总统的言论。
报道辽宁矿难时被武警禁止进入矿区的中国新闻界同行,如果能够亲自前往维吉尼亚理工大学的枪击现场,目睹美国媒体对这个事件的报道,对比之下恐怕会有很深的感受。
有一句名言“如果一块被扔出去的石头会思想的话,它也肯定会认为是在按照自己的意识在飞行”。
现在全国上下反日高潮方兴未艾,到处都是“只要反日就是有理”,上海有打华师大日本留学生的,北京有砸日本大使馆的,“打砸抢”就剩下还没有抢了。
但是在这些反日战士中,有几个人真正了解日本的呢?
就说南京大屠杀吧,国人知不知道日本人从来没有否认过这是战争犯罪,即使极右翼也只敢在到底有没有30万人上做文章。据我所知,敢否认南京大屠杀的日本人就只有原民进党,现属民主党的西村一个人,石原慎太郎都没有否认过。
日 本的教育,可能让国人很吃惊,是左派把持的。中小学教师的最大的工会组织“日教组”是由日共控制的,他们否认天皇,否认自卫队,否认太阳旗,否认“君之 代”(日本国歌)。这点知道的人可能不多吧?日本没有“国旗国歌法”的,所以太阳旗,君之代在日本经常被扯皮。前年文部省要求学校的毕业仪式上要升国旗, 唱国歌,遭到很多学校抵制,有不少校长被撤职的。
国人知不知道,在日本“爱国主义”这个词是犯忌的,谁都不敢用的。因为让人想起军国主义。
国 人知不知道,日本入常其实只是小泉的政治秀,没人想入,就小泉想,小泉是打着改革的旗号上台的,上台以后却处处碰壁,内政搞不好,就只能在外交上玩玩了。 小泉上台后的几次国政选举都是靠打北朝鲜绑架这张牌才如履薄冰地走了过来,现在这张牌打到头了,北朝鲜不可能再有让步了,怎么办?玩入常这张牌吧。
“军 国主义复活”?那是笑话,看看地图就知道了,美军的横田基地在什么地方?就卡住了东京湾!日本人敢动?所以石原慎太郎作为东京都知事,看着横田基地就有 火。有火也没办法。谁让你和老美去打的?谁让你不听山本五十六大将的话的?国人看到山本五十六在日本受人尊敬可能会想到军国主义复活什么的。其实不然,山 本五十六受人尊敬是因为他反对对美开战,而且准确地预言了战争的结果。因为山本是哈佛大学毕业的,他知道美国的工业实力,美国是无法战胜的。
日本是只有战死的军人才能用方尖型墓碑,那个墓地里都有这种墓碑。看看上面的字就知道几乎全是死于二战的,每家都有人在国外战死,在国内被炸死。所以日本人最不能想象就是再和谁打仗。夏天8,9月 份日本各地都有象中国庙会那样的节日,最后的高潮是游行,各大公司,民间团体出彩车,出乐队游行。走在游行队伍的最前面的是谁,国人可能猜不出来吧?猜不 出来不要紧,看那牌子上的汉字,是个中国人都认识,“驻日米军管弦乐团”。我曾经问过不少日本人“看见他们烦不烦?”要知道驻日美军的费用是日本人买单 的,每年每名美军要花费6000多万日元,就是60多万美元。日本人怎么回答?“不烦,有了他们就有了和平,不会打仗了。”
我不知道从那里看得出来日本在复活军国主义?
日本人不肯正视历史?不肯向受害者赔罪?如果美国在南海撞机事件后的"I am sorry"就可以算是道歉的话,那么日本已经道过多少此歉了?田中首相,日本天皇,包括国人最恨的小泉,小泉在卢沟桥抗战纪念馆说了些什么可能国人都不去记忆了吧?
89年欧美各国制裁中国,就日本没积极参加,不但不积极参加,而且还派天皇访华。这算什么?这不算对华友好?有人有要说了“那是想做生意”,可我要问了,你要别人怎么样啊?
歪曲历史,确实有歪曲历史的人,确实有歪曲历史的教科书,但是有多少人?日本是个民主国家,你不能不让别人说话,至于听不听是你的自由。所以我还不知道有哪个学校用了扶桑社的教科书的。
话 说回来,中国人又是怎样对待历史的呐?不说别的,抗战史从我上小学到现在有几种版本?那个版本是真的?什么“雍正王朝”,“康熙大帝”,“乾隆大帝”什么 的是不是在歪曲历史?和坤是谁都知道的大贪官,雍正是大兴文字狱的暴君,不知什么时候成了可比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人物了。那算不算歪曲历史?对,那是 文艺作品,没人把那玩意儿当真。可为什么就一定认为日本人拿扶桑社的玩意儿当了真?
20年 以前,国人最很的是苏修,苏联人最坏,最不是玩艺,中国所有倒霉的事全是因为有苏修在搞鬼。只要苏修完了蛋中国就好了。现在也一样,只不过苏修换成了日 本。日本人最坏,最不是玩艺,中国所有倒霉的事全是因为有日本在搞鬼。只要日本完了蛋中国就好了。历史就是这样惊人的相似。
现在知道了,当年的恨苏修只是被人洗了脑,那么,现在呢?
我常常纳闷,一个自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的国家,一个自称代表先进文化的国家,怎么长期以来电视屏幕上充满了封建帝王?不过我知道中国人一贯就是这样撒谎撂屁,从来不会因为撒谎瞒骗而脸红害臊,所以一向也懒得认真。观举国上下,既无人自省思考,也不见有谁扼腕,更没有人追究问罪。
当代中国青年一代,一生下来就被社会“封”为“小皇帝”。由于电视上每天开口“朕”,闭口“陛下”,所以,这一代“小皇帝”无不模仿古代的皇帝、皇后的举止做派,至少也是以公主格格或贝勒爷自居。在他们的童年幻觉里,一个个觉得自己比谁都高贵。
及至长大,上学的艰难,就业的困难,这一代人纷纷从幻境里清醒过来,知道自己并不是皇帝和皇后,也不是公主格格贝勒爷,恰恰相反,只不过是个奴才而已!
明白了自己确实是奴才之后,对如何做奴才,这一代人就很得心应手了。因为,当年他们自以为皇帝皇后的时候,早已看熟了怎样磕头叩首,怎样低头喊“喳”,怎样口口声声“奴才该死!奴才该死!……”这一套他们早就烂熟于心了,怪不得他们大有轻车熟路之感。
我曾经长期生活在农村,农民驯服骡马的过程见过不少。我发现,那些母亲干活儿的时候它从小跟在旁边的小骡马比较容易驯服,而野生野长的小骡马就难驯。从小给中国人看大量的帝王剧,正是把中国人培养成奴才的好手段!最初想到这一点的编剧和导演,应该说是想出了一个锦囊妙计!
更重要的是这一代青年人没有信仰,也没有道德,从小生活在腐败透顶的环境里,不以贪污受贿为耻,自然也不以当奴才为耻。当前中国腐败现象严重而绝大多数国民不关心反腐败,十分有力地应证了中国人浓厚的“奴才精神”!
早些年看帝王剧的时候,我也曾经很欣赏过。后来看到帝王剧越来越多、越来越滥的时候,我就怀疑起那些文人的创作动机来了:他们是不是已经被既得利益集团所收买?他们是不是以此作为“奴才教科书”在处心积虑地为既得利益集团培养大批的合格奴才?
如今,不论官场上还是商场上,我们到处可以看到那些四处钻营的奴才。“不以当奴才为耻,以不甘当奴才为傻(愚)”,已经成为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中国人的“座右铭”!
中国人,你们果然都被培训成了好奴才!
中国文人,你们果然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奴才培训师!对于既得利益集团来说,你们真是劳苦功高!辛苦了,我也胡乱代他们的“表”,谢谢你们!
人身依附的格局,使下级只对上负责,下级绝对服从上级的做法,必然导致残酷的反达尔文优胜劣汰进化规则的逆向(精英)淘汰。
所谓“逆向淘汰”或精英淘汰,是指在政治、学术领域的精英,一些真正德才兼备的精英人才往往会遭冷遇、排挤甚至打击、压制。那些有独立思想 或独特见解的人才,他们往往会因为自己的优秀而在生存竞争中首先被淘汰出局,而一些缺乏能力、没有自己观点的庸人,他们反而因为善于钻营附会而成为“适 者”顽强地生存下来。宋代的苏辙形象地将其称之为“君子斗不过小人”规律。
“淘汰”制本是人类社会选拔人才的最有效机制,即通过某种竞争规则,选拔优胜者,淘汰劣败者。“逆向淘汰”则不然,它是将优秀的拔尖人才淘汰掉,而那些善于阿谀逢迎的庸人反而成为“适者”生存下来。究其原因,在于人的天性。
人性的一个艮古不变的弱点就是喜欢听好话。精英们往往仗着自己的才气而不屑于钻营,庸人们则非拍马逢迎无以生存,这就决定了后者必然要把全 部的资源用在迎合上级上,在人身依附的格局下,作长官的显然更欣赏后者的表现,他们自然会获得更多提升的机会,这样逐级淘汰的结果,必然是庸人们大获全 胜。
因此,在“利出一孔”(和“官出上级”)的社会,淘汰精英就是最大的政治。特立独行的精英人才被扼杀,整个社会必然万马齐喑。
“利出一孔”(和“官出上级”)的制度安排,使中国的官场成为一个巨大的人才黑洞,将天下精英统统吸引到其中,唐太宗李世民就曾喜形于色地 说过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广大的士人(知识分子)要想出人头地唯一的渠道便是做官——因为:“人生世上,除了此事,就没有第二件可以出头”。
无数的精英挤在入仕这唯一的独木桥上你争我夺,兵戎相见,竞争自然残酷绝伦,在这种没有底线的生存斗争中,一般只有厚黑者胜出,结果, 人格高尚的人往往要败在人格低下的人手里;受教育程度高的往往要败在受教育程度低的人手里;说真话的人往往要败在说假话的人手里。这就是“逆向淘汰”或精 英淘汰的根本原因。
中国人向来有窝里斗(内耗)的老传统,窝里斗的残酷与大规模地糟蹋人才世所仅见,人们往往简单地把它归为民族的劣根性,似乎这是中国人 的原罪。毛泽东就有一句家喻户晓的名言,“中国有六亿人口,不斗行吗”?为什么窝里斗在中国千百年来生生不息的强大,为什么中国人会产生“与人斗其乐无 穷”的妖魔鬼怪思维,唯一的解释是“制度”使然。世界上只有劣等的制度,没有劣等的民族。
过去的中国一直是农业大国,人口多,产业少,发财的机会更少,大家都在准饥饿线上苦巴巴地过日子,向有限的资源和收获竞争。人们常说, “同行是冤家”,在一个别人的成功就是自己的失败的社会,这确实是一个真理。如果一百个人中每一个人都有一个不同的发财机会,那么由于劳动分工,他们会相 安无事,彼此间还会互惠;而如果一百个人却只有一个发财机会,他们就必然不得不为此大打出手。民间形象的说法就是“槽里无食猪拱猪”。在社会财富存量一定 的情况下,参与分配者愈多,则竞争愈激烈,这乃是从古至今中国社会政治斗争惨烈万分,宦术出神入化,社会动荡不宁,人民贫穷愚昧的根本症结之所在。
人身控制和人身依附的后果,使个人既无独立的政治地位,又无独立的经济地位,即使获得的物质利益也是不稳定的,随时可以化为乌有,历代 开国功臣的悲剧就根也源于此。韩信、白起、伍子胥、文种等等,都是人们熟悉的历史上有名的将军谋臣,为其帝王立下过汗马功劳,然而,他们的结局都很悲 惨,功盖天下却无生存的权力。这一类“功盖天下者不赏,勇略震主者身危”的悲剧充斥于中国历史,与中国社会共始终。为什么他们都逃不脱“兔死狗烹”的悲惨 命运?答案就是人身依附。没有受法律保障的人身自由,没有神圣不可侵犯的私有财产权,在中国,除皇帝一人外,任何人都无法成为自由人。
在中国,人们总是抱怨知识分子缺少风骨,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说的就是中国知识分子千年之病,千年之痛。归根结底,知识分子这一悲剧角色的罪魁祸首就是“利出一孔”(和“官出上级”)的制度安排。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中国知识分子就变成了依附在专制政权之上的“毛”。
在一个政府是唯一雇主的社会,一个人一旦被政府机关列入黑名单,就只能毫无反抗地任其处置,因之,在这种社会,所谓士人的独立人格,所谓言论自由,思想自由以及人身自由等等只能是痴人说梦。
尊严与饥饿无法友好相处。社会的铁则是:主宰一个人的薪给,即可主宰其意志。没有独立的经济权利,就没有独立的政治权利。只有有了稳定的经 济收入,才能有独立的人格和完整的意志。经济上不独立,靠巴结混饭吃,道德上就很难守节。而个人失去独立之人格,思想听命于雇佣他们的核心人物,不问是 非,党同伐异,根本无法产生公民社会。
“公民社会”是一个自然演进的理念。起源于古代希腊和罗马,起初是指那些享有公民权的城邦公民的社会政治生活。到了公元十三、十四世 纪,公民社会演变为西欧独立于封建领主体制之外的商业城市文明,意味着不受封建义务和神权的桎梏的世俗的自×空间。到了思想启蒙阶段,公民社会的内涵逐渐 趋于丰富,加入了政治民×、权力制衡、社会契约、思想多元等内容,成为独立于国家的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私人领域指以市场为核心的经济领域,公共领域指社 会文化生活领域),以一系列独立的民间组织、政党、社团、俱乐部、沙龙、学校、教会、工会、行会、通讯、出版、新闻、慈善机构等作为自身存在形式。公民社 会介于公民与国家这两极之间,既是联系公民与国家之间的纽带,也构成了对公民个体的保护屏障,同时对政治国家形成了有效的制约。
英美等国成熟的(或者说是相对成熟的)公民社会,是建立在约翰.洛克的“社会在国家之上”的理念之上,因而社会力量强于国家力量。个体 的公民是现代国家中最小的单元,公民社会则按照非强制、非暴力原则调节公民个体间的关系,自下而上、自小而大地组织形成若干更大的单元,从而具有个体公民 所不具备的力量。成熟的公民社会不仅具备若干个组织的有形力量,而且还因为公民个体中对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不受侵犯的信念而拥有无形的力量,并化解掉大量 公民个体之间的矛盾,使之难以孕育成只有使用暴力才能解决的问题。可见,一个发育成熟而完善的公民社会,不但可以有效地抵御来自政府权力对公民的侵犯,避 免政府 “权力无边界”的情形出现;而且也会起到社会稳定的调节器的作用,从而也就使得潜在的极×主义者的回旋余地大为缩小。
中国从来没有形成一个独立于政治国家的公民社会,有的只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典型臣民社会。中国的政治体制 是一种缺少变化的,不允许出现内部竞争对手的铁板式的政治结构。政府从不允许独立自治的社会组织机构产生,并逐渐发展出一个稳定的领导层,以及一个能适应 现实和吸取经验与历史教训的传统。另外,中国也没有可比之于西方天主教会之类的拥有长达十几世纪的宗教信仰和世俗智慧的宗教组织这样一个具有自我管理能力 的组织。
中国社会,政府面对民众的政治诉求和抗争,习惯于采用政治高压敉平社会反抗,由于没有正常的沟通与发泄不满的渠道,一旦出现暴力冲突, 平常在高压统治下沉默驯顺的的羔羊们就变成了破坏成性的暴徒(乌合之众人人都想搭便车而不受惩罚),陷入以暴易暴的怪圈,发展到极端就只有天下大乱一条 路。
西方国家有长期的社会自治传统和合法的反对党,它们的在野党被称为“忠诚的反对派”,是防止政府危机演化为全面社会危机的有效防火墙。 2005年4月23日,意大利总理西尔维奥.贝卢斯科尼组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60届政府,50年间,意大利发生好几十次政府危机,政府的平均寿命不到一 年,虽然政府更迭频繁,但对民众和社会生活基本没有大的影响。其他像法国、英国、德国等也发生过频繁的政府更迭,人们早已习以为常,民众的生活基本没有大 的影响,该干什么还干什么,这在中国是无法想象的。中国自古就有“三日无君,则惶惶如也”的说法,政府垮台了,非天下大乱不可。
中国没有合法的反对派存在的空间,更没有西方国家的所谓随时可以接管政府的“影子内阁”,当社会出现重大危机时,不可能有现成的替代品 (自治机构或组织)替代原有的秩序提供者,以维持秩序,实现权力的和平转移、政府的平稳过度和更替,唯有打碎现有的国家机器,在付出昂贵的代价后重建社会 秩序。
这是一种没有刹车装置的制度,一旦启动,终将不可挽回地自动毁灭。
美国经济史学家道格拉斯。诺思站在制度学派的立场,提出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一说。诺思认为,制度变迁存在着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的机制。这种机制使制度变迁一旦走上某一路径,就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不断的自我强化。
“历史表明,人们过去做出的选择决定了其现在可能的选择”。已建立的制度会千方百计地维护自身的存在,选择某种制度容易,但放弃却很困难。
路径依赖有不同的方向。一种情况是某种初始制度选定以后,具有报酬递增的效果,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其他相关制度安排向同样方向配合,导致有 利于经济增长的进一步的制度变迁。这是一种良性的路径依赖。另一个情况是某种制度演变的轨迹形成以后,初始制度的效率降低,甚至开始阻碍生产活动,那些与 这种制度共荣的组织为了自己的既得利益而尽力维护它。此时这个社会陷入无效制度,进入了“锁定”状态。这是恶性的路径依赖。
如果用诺斯的“报酬递增-路径依赖模式”来分析政治过程,可以发现政治中同样存在着报酬递增、自我强化和路径依赖现象。
政治活动是集体性的,其建立成本高,政治活动受制度的约束更为经常和强烈,对制度的依赖性更强,从而导致了个人和组织均有强化既存制度的倾 向;政治的复杂性和低透明度使得人们对政治行为的后果难以预料,在预期不明的情况下,发起制度变迁是不明智的,为了避免承担高成本,政治行为者倾向于维持 已有的制度,即使这种制度已经处于低效状态;在政治过程中观念的转变是非常困难的,个人关于社会的认识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其原因是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建 立成本高,个人对政治一些基本看法,从意识形态到对政府某些具体方面的理解,或对政治团体和政党的态度,一旦形成,通常是非常难以改变的;制度和政策的制 订者总是希望限制自己的后继者,因为政治家担心自己的对手会在将来掌权,为了保护自己,他们使现存的制度难以改变,结果使得甚至连他们自己也难以改变制 度,政治的这一特性使得制度从一种已形成的路径中摆脱更为困难。
尤其重要的是,政治权力的分配在社会成员中是不平等的,当某些人居于支配他人的地位时,他们倾向于利用所掌握的权力来强化自己的地位。 政治竞争的结果是“赢家通吃”,对于当事者来说,或者是全得,或者是全失,没有其他选择。政治博弈的这个特点使得掌权一方倾向于全力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 其结果是制度的自我强化。政治中的路径依赖现象是历史的常态。
“利出一孔”(和“官出上级”)的政治实践,使最高统治者统治着会说话的动物,享尽人间奢华极乐,食髓知味,任何人只要坐上龙床,都会 毫不含糊地照此办理,习惯成自然,文化上的获得性遗传,使“利出一孔”(和官出上级“)的思想成为中国政治文化的显性基因,虽然王朝不断更替,但政治治理 结构与模式却反复克隆。从本质上看,所谓的改朝换代只是一种简单的(边缘人群与中心人群的)置换反应,改变江山姓氏之举,除了为少数人提供了政治游戏的极 品享受而外,对芸芸众生究竟有何裨益?难怪古人要发出无奈的感慨:“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里都作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摘自徐慧英《管仲陷阱 ——解读中国历史和社会的钥匙》